12月1日,《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半年新聞通報會舉行。蘇州市垃圾分類工作專班發布了一組數據:截至11月29日,蘇州共推進“三定一督”小區4113個,覆蓋率達87.4%,已超額完成年度既定任務。在“三定一督”小區中,廚余垃圾分出率平均已達29.7%,成效好的小區可達40%。在住建部上半年的評價中,蘇州垃圾分類工作被列為46個重點城市第一檔。
蘇州實行垃圾強制分類已六個月,圍繞組織領導、體制建設、設施建設、宣教引導等方面推動工作開展,取得初步成效。當前,全市日收運處置廚余(餐廚)垃圾3730.6噸、有害垃圾4噸、可回收物600.3噸,其他垃圾14377.3噸。11月份其他垃圾量同比下降3.32%,“三增一減”趨勢初步呈現。
通報會上,蘇州市垃圾分類工作專班還公布了垃圾分類工作半年“執法清單”,并發布了一批實現“零”突破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的處罰原因涉及垃圾投放、垃圾分類、垃圾運輸、垃圾處理各個過程;當事人包括建筑施工工地、垃圾運輸單位、物業公司、餐飲店、超市等企業或個體工商戶。
垃圾亂投放、設施沒配好、收運混著來,都得罰。截至11月29日,蘇州全市共出動執法力量172176人次,對拒不改正的開出了13922張罰單,處罰金額超過128.7萬元。
“管行業就要管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條例》施行以來,全市公共機構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優等生”隊列已構建起來。根據《2020年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行動方案》要求,市級19家單位具有垃圾分類行業管理職能,目前均出臺了相關行業標準、措施并組織實施。在設施建設配置標準、推動機關單位分類實施、構建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推動源頭減量工作開展等方面形成了良好效應。
垃圾分類收運、終端處置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蘇州采用垃圾分類收運“四不同”(不同人員、不同車輛、不同要求、不同去向)模式,截至11月底,全市已配置收運車輛6556輛。此外,焚燒發電、廚余(餐廚)、建筑(裝修)垃圾終端處置設施正在加快建設中。
目前,蘇州中心城區構建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立了元和、白洋灣、獅山三大綜合性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并圍繞分揀中心進行回收網點布局,依托三位一體的回收模式,形成了以蘇州市古城區為核心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基本雛形。
半年攻堅,垃圾分類推進的“蘇州經驗”逐步形成。但在居民小區建設、公共機構先行、分類收運和終端處置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區域間推進進度差距大,部分區域“先覆蓋,后提升”;大都存在非投放時間段亂丟垃圾現象,一些小區督導員缺位易位。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收運、弄虛作假情況仍然存在。
“我們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全鏈化管理、逐級化監管、數據化考核、科學化決策’垃圾分類管理模式,實現對蘇州垃圾分類信息化系統數據資源的集中整合。”蘇州市城管局副局長陸繼軍表示,接下來,蘇州將樹牢“以點帶面、全域推動”思維,全面推動以街道、鎮為單位的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通過加大暗訪考核、開展聯合執法、分析投訴案例等措施,以考核評比為指揮棒,進一步提升小區分類質量。同時開展交流學習,提高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精細管理水平,確保前期推得動、設施建得成、成效穩得住。(顧婷)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