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西海岸已從振華港機購買近200臺大型集裝箱機械,它們的高效工作是美國賴以進行近萬億美元進出口商貿活動的主力軍。我們請這位卡先生去美國的碼頭看一看矗立在各大港口的來自中國的鋼鐵巨人,如果他敢在鐵證面前再次叫囂是‘垃圾’,我們會立即在美國請律師以誹謗罪起訴他。”振華港機底氣十足,大概是因自他們的港口機械已經占有了世界市場75%以上的份額。今天,振華這一“來自中國的鋼鐵巨人”正在建造美國西海岸的最新地標建筑——舊金山新海灣大橋。前幾年,美國中斷了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改由其他國家來供應美國軍人佩戴的貝雷帽。帽子生產商遍地都是,不過像舊金山新海灣大橋這樣的高技術工程,看來除了交由中國企業,美國人很難另有合適的選擇了。
中國現在占據世界榜首的除了制造業的產值,可能還包括科研人員的數量。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中國目前暫居第二,不久將超過美國。學者胡鞍鋼最近指出,中國正處在“從人口大國躍升為人才強國”的轉變中。除了“世界工廠”,有些西方人也開始把“世界實驗室”的頭銜戴到中國頭上。
伴隨著“中國制造”的成長,中國工人的面貌也在發生著變化。工業化的擴張一輪接著一輪,對勞動者的需求越來越大,“民工荒”問題在東南沿海一帶尤其突出,提高勞動者待遇已經排上日程。同時,中國工人的結構組成也在悄然改變,過去的代表形象是“農民工”、“外來妹”,現在則包括了越來越多的軟件工程師和各種生產線上的高級技工。
2010年五六月間,廣東佛山本田汽車廠的工人發起停工,本田方面最后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資,此事在國內媒體得到了廣泛報道。如果現在廣本工人的技術水平體依舊很低,如果中國工業化的規模依舊局限于少部分地區,那么廣本就可以隨時隨處輕松地找到替代者,如同八九十年代那樣。這樣一來,還需要向工人妥協嗎?
就在廣本事件之前,富士康集團深圳生產基地曾連續發生工人跳樓自殺事件,即“十三連跳”事件。有學者稱,即使如此,也不能給工人漲工資,因為勞動力成本一上升,企業就會撤離中國,跑到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去。但是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卻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為中國工人的技術能力是很出色的,物超所值,因此他不僅不會將企業撤離中國,還要給工人漲工資。
中國工業單單靠“拿八億件襯衫換一架空中客車380飛機”的時代,可能正在遠去。中國企業已經視自己為“鋼鐵巨人”了,但是在媒體界和學界對此缺乏認識的卻大有人在。比如,與振華港機一樣同在上海的作家韓寒,最近就嘲諷中國企業生產不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軍民產品,對此,想必英國海軍和美國舊金山政府不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