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3月,6Y1型8號電力機車試制成功,定型為韶山1型。(資料照片)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賀威 李永亮
【銘刻】
韶山型系列電力機車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到高鐵時代之前,推動我國鐵路機車車輛現代化的主力軍,為中國鐵路運輸立下汗馬功勞。1968年,6Y1型電力機車第8號車完成第一次重大技術改造,并正式定型為韶山1型,標志著國產電力機車技術質量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開啟了我國鐵路機車以電氣化牽引為標志的現代化步伐。
【追尋】
有“韶山號”標志的中國電力機車曾經風靡一時,沉淀了數代人的集體記憶。第一臺國產電力機車6Y1型(韶山1型的前身),正是來自有“中國電力機車搖籃”之稱的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4月18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展館內,一臺韶山1型電力機車模型格外引人注目。如今,這臺誕生于1968年、開啟了我國鐵路機車現代化步伐的機車“本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作為“國寶”陳列在中國鐵道博物館。
時間回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1956年,鐵道部制定《鐵路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提出“技術政策的中心環節是牽引動力的改造,要迅速地有步驟地由蒸汽機車轉到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上去。”我國由此開始實施鐵路電氣化和鐵路牽引動力改革。
1958年底,在前蘇聯的技術支援下,田心機車廠(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前身)、湘潭電機廠聯合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電力機車,即6Y1型干線電力機車。
然而,隨著中蘇關系惡化,前蘇聯專家撤走,帶走了全部技術資料。當頭一盆冷水,澆醒了熱情高漲的株機人。中國電力機車研制開始了艱苦的獨立發展之路。
由于技術條件落后,各種設備簡陋,剛開始的幾年,電力機車的生產舉步維艱。從1958年第一臺下線到1965年間,一年幾乎只能生產一臺。
1961年,后來成為“中國電力機車之父”的劉友梅,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位于株洲的田心機車廠上班。
劉友梅一邊堅持到車間參加勞動,與工人打成一片,豐富自己的實踐知識,一邊埋頭鉆研技術。科班出身、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劉友梅被工人譽為“電力機車的活字典”。
1968年,田心機車廠對6Y1型8號車進行重大技術改造,領導班子大膽啟用時年30歲的劉友梅擔任總設計師。
劉友梅不負眾望,挑起了我國獨立研制電力機車的大梁,帶領研制組的同事們進行重大技術改造,同時實施了電力牽引技術創新,終于取得成功。1968年,6Y1型8號車試制成功,定型為韶山1型,成為我國第一臺投入商業運營的國產電力機車,并開始小批量生產。
此后,田心機車廠、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又根據機務段的實際運用經驗,分別于1971年、1976年,對韶山1型機車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重大技術改進。劉友梅白天跟車跑,晚上鉆進車底檢修,一干又是幾年。每一次改進,都伴隨著運力、速度和安全性能的提升。1980年,韶山1型機車基本定型并投入大批量生產。1958年至1988年間,株洲電力機車廠累計生產了826臺韶山1型機車(包括7臺6Y1型機車)。
在劉友梅看來,中國電力機車自主化的起點正是第一代電力機車韶山1型開始投入批量生產。韶山1型機車在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一度成為中國電氣化鐵路干線的主型客貨運電力機車的代表,其研制經驗為其后中國電力機車的研制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中國電力機車不斷朝著重載、高速兩條主線進發。從韶山2型、3型、4型,一直到韶山8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形成了制造不同功率、不同軸式、不同運量、不同速度等級,能適應多種氣候和地域的電力機車系列格局。
1993年,被譽為鐵路運輸大力神的韶山4型重載電力機車,兩臺雙機重聯拉著萬噸列車試運成功,使我國一舉躋身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鐵路萬噸重載運輸大國行列。
1998年,韶山8型電力機車在試驗中跑出了240公里的時速,標志著我國鐵路機車牽引動力駛入了世界高速俱樂部。
2002年,“中華之星”動車組在試驗中跑出了321.5公里的時速,首次創造了中國機車車輛時速300公里以上的紀錄,為中國高鐵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20年,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與國家能源集團聯合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神24型電力機車成功下線,可單機牽引萬噸重載列車,創造了陸地交通工具牽引力世界之最。
中國電力機車、動車組在奔跑中,不斷跑出新的速度、跑向新的輝煌。
【感言】
電力“火車頭”這個重大關鍵技術在60余年前布局,經過一個甲子的開拓創新,如今已被譽為“輪軌上的國家名片”。作為湖南制造業支柱產業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惟有繼續堅持創新引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不斷提升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