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站在新起點上,廣東如何邁好第一步、奪取“開門紅”至關重要。近日,記者奔赴廣東重大項目、重點企業、消費市場等經濟一線,挖掘廣東開局發展的鮮活案例,觸摸廣東經濟蓬勃發展的“脈搏”。即日起,《南方日報》推出“經濟一線看開局”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1月22日上午,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島,挖掘機來回揮舞著臂膀,進行砂石回填。當天凌晨3時,經過近24小時的持續作業,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七個管節(E7)順利完成沉放對接。至此,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安裝突破千米大關,實現重大交通建設項目在“十四五”良好開局。
“十四五”期間,廣東交通投資建設將更著重綜合性和創新性,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暢通、高效智能、經濟環保、創新開放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8月首個超寬變寬管節沉放施工
E7管節作為項目首個天然地基管節,沉管基槽開挖后無需進行基礎處理,管底為風化巖層,存在夾淤量大的風險。“我們沉管安裝施工團隊實時觀測回淤情況,提前安排清淤工作,制定周密預案,全面落實應對措施。”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常務副總工程師寧進進說道。
在深中通道測量塔,經過精準計算的沉管三維動態實時滾動,為指揮員提供E7在水深近34米的情況,這是沉管隧道施工以來的最大水深。“E7的安裝全程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表示,此前E3管節安裝過程中,深中通道首次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主定位管節安裝。E3管節的成功安裝,成功驗證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跨海通道工程中的實際效用,其精確度和可靠性均達到工程使用需求。
宋神友介紹,春節期間,深中通道各關鍵線路關鍵工點不停工,超過3000名建設者將留粵堅守建設一線。“我們將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以扎實的建設成果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按照計劃,深中通道今年還將陸續進行管節沉放安裝作業,預計今年8月進行首個超寬變寬管節沉放施工。
在另一端,深中通道橋梁工程也迎來開門紅。1月21日,經過連續42小時的澆筑,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西錨碇右幅第二層底板順利澆筑完成,至此,西錨碇底板施工全部完成。西錨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中重力式錨碇,面積與17個籃球場大小相當,全部位于水中,施工過程中需克服水文氣象條件復雜、海上原材料供應難度大、工序交叉施工組織等不利因素。下一步,深中通道將進行重達70萬噸的錨碇主體結構施工。
交通建設投資著重綜合性創新性
深中通道加快建設、黃茅海跨江通道全面施工、獅子洋通道正式上馬……在一系列重大項目的推動下,2020年,廣東完成公路水路交通投資超2000億元,創歷史新高,為廣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按照規劃,至2025年,廣東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暢通、高效智能、經濟環保、創新開放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總體形成“一核三網四圈”的綜合交通發展格局:即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亞太地區最便捷的客貨樞紐;構建高快速骨架網、高效率干線網、高品質基礎網;形成四個交通“時空圈”,即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和五大都市圈內部主要城市1小時交通通達,灣區至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實現2小時通達,至周邊省會城市實現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
“‘十四五’期間,廣東交通建設投資將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講求綜合性和創新性。”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梁立農介紹。
據悉,廣東省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編制,首次將公路、水路、鐵路、航空和郵政等進行綜合設計、綜合規劃,推動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一體高效銜接。同時,面向未來,廣東將大力推動新基建與綜合交通體系深度融合,打造泛在融合的智慧交通體系,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數字化,大力發展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系統。
梁立農建議,廣東綜合交通體系要智慧化,也要注重低碳化,加強研究綠色港口、綠色機場、綠色公共交通、綠色貨運物流的發展,為“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力爭在交通強國試點建設中走在前列。
南方日報記者 袁佩如 通訊員 粵交集宣 岳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