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ion="編輯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max-width: 900px !important; height: 695px; width: 471px;" alt="" />
山體管控后白皮松長勢有所好轉。
傍晚時分,袁昕又帶著筆記本、望遠鏡和相機出來拍鳥了。她是景山公園綠化隊的工作人員,更是一名觀鳥愛好者,“前不久我還拍到了銀喉長尾山鵲、黃腹山鵲,可漂亮了,以前在景山沒見過。”
景山公園的調研測量顯示,今年4月公園對山體道路啟動管控措施后,8個月時間里公園生物多樣性增長明顯,有19棵古樹枝條生長長度明顯優于往年,黃腹山鵲等稀有鳥類也增加了近10種。
景山公園副園長宋愷坦言,此前由于客流眾多,尤其是大量前往萬春亭登高俯瞰美景的游客聚集,給景山山體的文物保護和生態環境工作帶來不小隱患。
今年4月初,公園對山體的道路啟動管控措施,爬山的12條道路限流后僅留上山口、下山口、備用口各一個。公園還根據實時動態數據統計,控制上山游客數量。
“許多市民喜歡來景山,因為我們的古樹密、綠地多。為了摸清公園的綠化生態系統,去年春天,在市公園管理中心綜合處和科技處的指導下,我們著手進行生態監測和遺產監測,同時結合市屬公園近幾年的數據,對景山古建基礎數據進行了摸底清查。”宋愷介紹,今年山體管控后,監測數據更有了可比性,變化明顯。
結合地形要素,公園將山體分為景山南坡,景山北坡,山北側綠地3大部分,選擇8個樣地進行群落調查。數據顯示,野生草本物種比去年增長了約40%至60%,其中,有一處群落草本層的野生種類分別由7種增至17種,物種豐富度提高近六成。
以古樹保護為例。景山公園千年以上古樹有上千棵,限流后,公園擴大了生態保護面積,其中富覽亭周邊、西半月墻管護期間屬于全封閉狀態,不受干擾,既避免了游客對古樹樹體的觸摸、刻畫、懸掛雜物等不文明行為,也不再對古樹進行圍欄圈養,使得古樹獲得“解放”。工作人員還通過挖設復壯溝、打孔等方法減少土壤板結的現象,改善古樹生長的土壤環境。
山體限流,干擾面積減少了50%,大大增加了涵養面積,不但有效保護了景山山體的自然風貌,還對古建筑病害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記者了解到,公園結合地勢、建筑分布,布置22個監測控制點對山體分夏冬兩次進行沉降監測。經過對五亭木柱全數進行垂直度測量,木柱偏移情況整體較去年略有改善,尤其是周賞亭,木柱垂直度沒有進一步偏移,還略有收斂。
“所有這些限流措施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力求使游客游覽更加有序,將游覽對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筑的影響降到最低。”宋愷解釋。未來公園也會在做好生態監測工作的同時,考慮開發新的觀賞區,為市民賞綠、觀鳥提供新去處。(記者 任珊)
來源: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