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改造,小微空間的人流量顯著增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朝陽區雙井街道、望京街道等多處小微空間完成更新改造后亮相,精準匹配群眾需求,讓市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人氣大增的同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小微空間更新改造 精準匹配居民需求
朝陽區雙井街道蘋果社區東北角占地約300平米的空地,原為街角單調低效的公共健身空間,近日完成了更新改造,新增了無障礙坡道、秋千蹦床等兒童游樂設施,設置不銹鋼裝置“打卡國貿天際線”。通過對改造前后人群活動狀態的分析發現,改造后小微空間內的日人流量增加50%,中青年、兒童人群在場地內停留時間增長,說明小微空間更新能夠給城市與社區帶來積極價值。
2019年11月,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朝陽分局聯合中社社區培育基金、朝陽區民政局、朝陽區農業農村局、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同啟動了“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探索以“社會力量出資、責任規劃師出智、各級政府部門出力、人民群眾滿意”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進行朝陽區小微空間試點改造。太陽宮、雙井、小關、南磨房、常營五個街鄉由責任規劃師帶頭的團隊入圍實施環節,目前5個試點已全部完工并向社會公眾開放使用。
形成可復制經驗 打造小微空間改造機制
據介紹,此次城市小微空間更新改造將無障礙、適老化、兒童友好、實用美學、大數據觀測治理等前沿理念貫穿于改造工作中,并在基層根植,為宏觀的城市更新形成了可復制的經驗。此次“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成果為各方加快推進小微公共空間提升建立了信心。雙井街道繼“井點”小微空間后,已推動實施了“井點二號”的改造,并開展了“雙井可持續更新·13社區設計節”,擬以“社區可持續更新”為主題對雙井老舊小區中的樓門、樓院等空間進行可持續設計與改造。近期,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及市責任規劃師工作專班將組織各區分局參觀考察朝陽區小微空間改造成果,將朝陽區以責任規劃師為抓手的微空間更新改造模式在全市進行推廣。
2019年,朝陽區全面開展了責任規劃師工作,此次根據責任規劃師對屬地的調研與認知基礎,由責任規劃師全程領銜,為街鄉引入并統籌設計、施工等多方資源,在成本控制、方案編制、施工進度等方面技術把關,相關部門將責任規劃師制度、“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等各部門創新工作理念深度融合,動員公眾參與,推動共建共治共享。接下來將吸引更多社會資本不斷注入,形成有活力、可持續的小微空間改造長效機制。
優化社區議事廳 打造“社區協商示范點”
城市小微空間的更新改造,不僅能惠及居民,對社區治理也能帶來促進作用。2020年,望京街道花家地西里社區著力打造“社區協商示范點”,對原有社區議事平臺進行了空間優化。
花西議事廳由街道辦與社會公益組織朝陽青年惠夢聯合打造。花西議事廳空間改造設計師李秋雪介紹,社區議事廳整體設計采用多彩的透明亞克力圍擋,結合花西議事廳的Logo,既有圍擋天然的功能性作用,又代表著一種開放、多元素的議事廳特色,院內木色、白色相間的座椅桌子,給社區居民提供和諧便利的議事空間和感覺,適合大家一起共聊社區事、共建社區新面貌。
硬件提升對社區公共治理起到促進作用,社區組織開展書法比賽、議事成果展等多種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為新的社區議事空間攢足了人氣、聚焦了關注,提升了居民自治熱情,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社區議事協商活動56次,化解問題糾紛36個,進一步豐富社區服務的供給內容,提高了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