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內,各類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同時,也扮美了環境。
10月27日,走進吳忠市古城灣人工濕地,只見一片片黃菖蒲、香蒲等水生植物長勢茂盛。在水生植物下,有潛流涌動。來自吳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通過管網輸送到古城灣人工濕地,經過吸附、過濾、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后,水質變得清亮起來。
“可不要小瞧了這塊240畝的人工濕地,它是會呼吸、會凈化水質的生態系統。”山東省環科院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古城灣人工濕地項目負責人李超介紹,濕地系統中填充的河卵石、礫石、火山巖等填料能有效去除懸浮物,為微生物生長提供良好環境,黃菖蒲等水生植物能有效凈化吸收有機污染物。

“2018年以來,自治區要求城鎮污水排入黃河水質必須達到地表水四類。”該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解決方案有兩種,要么對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要么通過建設人工濕地進行污水處理。
經過測算,建設人工濕地可節省一大半資金,運行費用是污水處理廠每噸廢水處理費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人工濕地不存在二次污染。
2018年10月,吳忠市政府投資9800萬元建設古城灣人工濕地。作為吳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水質提升工程,該工程今年6月投入運行。經過當地環保部門抽檢,經人工濕地凈化過濾的水質穩定達到地表四類標準,可排入黃河。
“人工濕地采用的是生態滯留塘+潛流濕地+表面流濕地組合工藝,可以理解為通過中藥進行調理,處理過的水更健康。”吳忠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楊瑞說,污水處理廠尾水輸送至潛流人工濕地進行強化處理,經表面流濕地進一步穩固出水水質,最后通過管道排出。
在人工濕地進水口,只見渾濁發黃的污水通過岸邊的輸水管道、過水格柵進入配水渠,源源不斷地被“吞入”人工濕地。在出水口,一股清水汩汩流出,匯入黃河。 為了確保達標排放,當地生態環保部門每天對水質進行自動監控。古城灣人工濕地每天凈化4萬立方米以上污水,年凈化處理1500萬立方米以上。

據介紹,古城灣人工濕地項目采用了高效除氮、模塊化填料等10余項專利技術,最大化模擬了自然生態系統。目前該公司人工濕地項目已在全國20多個省區150多個城市落地實施。
“附近建起了古城灣人工濕地公園,周末可以和家人散步休閑,別提多愜意了。”家住附近如意人家小區的王先生說,由于周邊環境好,今年小區房價漲了不少。
目前,吳忠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6個,在建濕地2個,計劃2025年全市污水處理廠末端全部配套人工濕地。( 來源: 寧夏日報 記者 蒲利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