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道、新思路、新舉措。記者從8月12日舉行的相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備受期待的青島市《關于加快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 《若干措施》)正式出臺。全部20條措施涉及5大方面,包括構建完備的工業互聯網生態、打造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全鏈條的工業互聯網體系、引導各類資源向工業互聯網集聚、建立齊抓共管的工業互聯網工作機制等。
這份被稱為青島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的總綱性文件,讓人眼前一亮。面對工業互聯網這個城市競爭的新賽道,青島跳出以往同類政策的制定思路和框架,力求以開放、市場的新邏輯,助推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
記者了解到,《若干措施》制定周期長達5個月。起草部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的情況下,深入調研、多方征求意見,其間僅大的調整就進行了兩次,堪稱“千呼萬喚始出來”。
全面開放場景
工業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生態,它匯聚各類平臺公司、工業企業等主體,形成跨界融合、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新型產業體系。越多主體參與,生態越活躍。此次新政重點強化了市場開放、生態構建。
《若干措施》顯示,全市將建立“工業賦能”和“未來城市”兩張場景清單、定期公開發布場景清單和開展場景示范應用。財政支持也重點向場景示范應用傾斜,通過遴選“工業賦能”場景示范項目,以真金白銀的獎勵,鼓勵引導更多領域向工業互聯網開放應用場景。示范項目最高可獲200萬元獎勵。
同時,著眼于完整的生態構建,《若干措施》圍繞工業互聯網最核心的“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形成“閉環”。重點發力平臺建設,支持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同時在特定領域培育一批細分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網絡基礎領域,大力推進5G網絡以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安全方面,打造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安全保障體系。
秉承“用戶”思維
工業互聯網對城市來說是新賽道,對企業來說則是新技術、新手段。面對工業互聯網浪潮,許多企業處于觀望狀態。政策以市場化思維去謀劃全市工業互聯網發展,針對企業顧慮逐一分析、分類應對。
為推動企業上云用平臺,青島鼓勵各工業互聯網平臺對制造業中小企業購買和使用云計算資源及平臺服務給予優惠,減輕用戶費用負擔;為推進中小企業在設計、制造、管理等關鍵環節,部署推進數字化普及、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提升,對企業年度內在網絡、工業軟件、系統集成等方面完成投資50萬元以上的竣工 (上線)項目,按照投資額的20%給予獎補,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為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政策,完善人才體系建設,靶向引進和培養工業互聯網人才等,變政府“端菜”為企業“點菜”。
如何讓政策最大限度發揮作用?青島也給出了新的思路,使用多元“工具”激發企業積極性。
變“給優惠”為“給機會”。堅持無條件與有門檻相結合,例如對“工業賦能”場景等無條件開放,但是對平臺服務商,則用納入市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名錄庫、年度服務本地企業50家以上等若干條件去篩選。對入庫后的平臺服務商,再按照他們服務收入的一定比例給予獎補。
變“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堅持前支持與后補貼相結合。與現有大部分政策扶持方式不同,若干措施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設立工業互聯網產業專項資金,探索財政資金“撥改投”改革,由政府兜底分散風險,構建財政資金激勵引導產業轉型發展的長效機制,發揮政府引導基金杠桿作用,促進資本、技術和項目加快集聚。
精準實施,強化協同
若干措施也力求在實施精準化上實現新突破。縱觀政策全文,20條措施每一條都指向明確,以工業互聯網為內核,輻射各領域,充分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以政策促場景落地。每季度發布不低于200個“工業賦能”場景和50個“未來城市”場景,配合一系列的“工業賦能”場景對接會等活動,促成更多領域向工業互聯網開放全部應用場景,持續推進核心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
以政策促產業重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以工業互聯網構建全新的產業上下游關系,包括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培育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梯隊、支持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等,全方位重構營商環境、市場秩序和產業生態。
以政策引領新基建。引導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公共設施資源向5G基站建設免費開放。鼓勵各區、市對新建并開通運營的5G園區,在基站及配套設施建設費用、運行用電費用等方面給予支持。
全市各政策主體間也將高度協同,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激發商協會活力。暢通政府、企業、商協會溝通渠道,發揮相關商協會資源優勢和紐帶作用,創新開展跨區域合作、以商招商、對接交流等產業活動。加強上下聯動。引導各區、市圍繞《青島市工業互聯網三年攻堅實施方案》的主要目標、攻堅任務、重點工程,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出臺創新性、差異化的工業互聯網支持政策。強化部門協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會同科技、財政、金融等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各成員單位,舉全市之力,爭創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國家級示范區。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孫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