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來,“中國制造”發展勢頭強勁,全世界的任何角落,你都能看見“中國制造”的身影。特別是在工程機械行業,中聯、三一和徐工先后收購了意大利CIFA、德國普茨邁斯特和施維英公司后,“中國制造”幾乎壟斷了混凝土設備行業。一時間,全世界都在擔心:有一天“中國制造”會不會壟斷全球的工程機械制造業?中國的制造商們也一個個地摩拳擦掌,紛紛擴大產能,有的廠家甚至豪邁地喊出了“攀千億、奔萬億,超越卡特,雄踞第一”的口號,足見其雄心壯志。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經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毀滅的種子是什么?第一個就是繁榮本身。”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已連續5年大幅下滑,盡管中國市場剛剛經歷了百年一遇的“井噴式”增長。慘痛的結果卻讓行業里很多人扼腕嘆息:產能嚴重過剩,庫存大量積壓,無數設備閑置,巨額應收賬款,很多代理商甚至制造商倒閉或面臨倒閉的危險。
歷史似乎一直在重復,如果我們不反思行業的錯誤,不總結危機產生的原因,有一天行業就可能再來一次“大躍進”,把大家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筆者認為,對于此次行業危機,工程機械人需要進行以下反思:
1、第一,激進的營銷策略降低銷售門檻,為了沖擊銷量和市場占有率,消化過剩的產能,最終導致廠家、代理商對債風險把控的喪失;
2、第二,激進的營銷破壞了市場供求關系,壓低了設備的投資回報,極大地破壞了行業的生態環境;
3、第三,巨大的保有量使得設備的出勤率一降再降,2012年以后運行時間已低于2000小時/年的投資回報預警值,可激進營銷仍在繼續;
4、第四,危機出現后,很多制造商和代理商都認為是暫時的調整,至今仍缺少積極的應對措施。
今天,每個人都在談論轉型。小編認為:轉型就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重新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以市場為中心,通過服務和創新,為客戶帶來價值。10多年來,制造商不專注于產品創新,代理商不專注于客戶體驗,而是變著花樣搞營銷創新——輕服務的結果讓代理商在后市場有很多課要補。比如,設備質保期結束后客戶就大量流失,這本身就說明代理商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行業現在最需要什么?
我們需要的不是市場的快速回暖,而是行業人的理性反思,踏踏實實地做好后市場,幫助客戶度過難關,用戶賺不到錢才是行業的末日,共建工程機械行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圈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