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這條全長1797公里的大運河,從杭州到北京。未來,北京將對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物列出清單,分類分級保護,并把疏解整治與文化保護傳承結合起來,確定修復提升的內涵標準,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產業帶。
9月6日,記者從北京市發改委獲悉,目前已經成立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由市發改委和市文物局牽頭,建設組成員單位包括市規劃國土委、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等26個部門和東城、西城、通州等7個區。京杭大運河按照規劃,京杭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2020年正式通航。
據介紹,建設組正在研究編制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五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其中,保護建設規劃、五年行動計劃將在今年年底前推出。
另外,昌平區今天召開會議,正式啟動歷史文化地標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項目。目前,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等首批九個推進項目已經確定。
通州
大運河保護建設五年規劃年底出臺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建設組啟動研究編制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研究制定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研究制定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年度折子工程。
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將聚焦修繕文物、挖掘內涵、整治環境、提升品質等重點方面,按照遺產保護、環境整治、水系治理、文脈挖掘、文化項目建設、旅游開發等類別,列出未來五年任務項目清單,為制定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提供支撐。
據了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將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全體會議,成員單位不定期報送主責工作進展,并于每年底報送年度工作總結和下一年度工作安排。
昌平 年底前將制定完成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
據悉,在全市十六個區中,昌平區是唯一涉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建設的區,同時,還擁有明十三陵、居庸關等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運河——白浮泉、銀山塔林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平區專門成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設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長城文化帶建設組、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組、歷史文化地標建設組以及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組六個專項工作組,并制定《昌平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清單》和《昌平歷史文化地標建設重點任務清單》。
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已逐步明晰。今年年底,昌平區將制定完成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五年行動計劃,每年年初還將制定年度折子工程。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昌平將按照“一泉三廟一樓、兩山兩水兩村”的構想,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再現“龍泉漱玉”景觀,保護都龍王廟、修繕龍泉禪寺、重建白衣庵、恢復古戲樓。同步對化莊村進行棚戶區改造,對白浮村進行有機更新,加強周邊環境整治。
依托大運河源頭、白浮甕山河的水文化歷史資源,建設水文化博物館。
明年上半年推進白浮泉遺址等修繕工程
昌平歷史文化地標建設主要包括歷史文化印記工程、文物古跡的搶救修復與保護利用和歷史文化游覽線路打造工程三類。歷史文化印記工程中,將再現大運河源頭和明十三陵歷史風貌,展示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傳承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和南口老工業文化,再現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及十三陵水庫公園風采、關溝七十二景昌平段景觀,并標識重要歷史文物遺跡。文物古跡的搶救修復與保護利用,涵蓋了朝宗橋、鞏華城、銀山塔林、小湯山行宮、佛巖寺、玉虛觀、南口抗戰遺址公園以及傳統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縣治所村落。歷史文化游覽線路打造工程,則將圍繞明文化、紅色文化、老工業文化、軍事文化、寺廟歷史文化等主題,策劃打造五條特色文化游覽線路。
記者了解到,目前,首批九個推進項目已經確定。一是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二是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三是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四是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再現,五是南口老工業文化保護,六是佛巖寺搶救性修復,七是朝宗橋搶救性保護利用,八是重要歷史文物遺跡標識,九是傳統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縣治所村落修繕保護。
今年10月底前,昌平將完成白浮泉遺址騰退工作,12月底前,龍山度假村將整建制移交區政府。文物修繕工程將同時啟動。明年上半年將推進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修繕工程,下半年啟動龍泉禪寺整治修繕和白衣庵、古戲樓復建。
明年初,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開始施工,預計10月完工。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目前正在撰寫展陳內容大綱,明年12月底完成布展。今年,啟動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相關史料收集,完成選址;2020年完成整體復建。佛巖寺上下寺搶救性修復將于2019年完成。2019年完成G6輔路新橋建設,朝宗橋將正式進行騰退;2020年完成文物修繕,正式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