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貿易增速明顯下滑的影響,全球航運市場持續震蕩,國際主流船舶市場需求表現低迷,世界造船業整體陷入困境。而作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中國的造船業也深受影響,3大造船指標絕對量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下滑,不少船企面臨發展難題。
具體來看,一些船舶企業訂單量大幅下降,經營生產面臨嚴重挑戰。同時,船舶制造的利潤明顯下降,價格方面的惡性競爭有所增加,船企的發展與生存受到嚴峻挑戰。此外,在手訂單的風險也在加劇,特別是一些船東由于自身經營困難或是破產倒閉等原因,船企造出的船無人接收或是被提出難以實現的接收條件……一系列接單難、經營難、風險大及產能過剩等問題困擾著中國造船業的進一步發展。
面對著巨大的挑戰,除了考慮外部的環境影響,練好內功應是中國造船業的重中之重。而所謂的內功,就是要求中國造船業能充分把握時機,推動整個行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實現中國造船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而要實現這一轉變,化解過剩產能就是必然的選擇。當前,整個行業內低水平重復競爭、風險外溢等問題已經影響造船業及整體經濟的發展。對此,有必要引導社會資源向優勢骨干企業集聚,促進落后企業轉產轉業和破產重組,不斷壓減過剩產能。同時,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扶植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專業化制造及管理水平高的世界級造船企業。
此外,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應成為重要發展方向。中國造船業不能再簡單地在低附加值市場徘徊,而要更多地布局高技術船舶國際市場,進而提高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這要求船舶企業在能耗經濟性、環保性、安全性、智能化水平以及前沿技術研究和創新方面多下功夫,加強獨創性研究,打造中國品牌,不斷提升建造大型郵輪、智能船舶等方面的技術水平。
與此同時,還需加強國際合作。一方面要深度接入國際規則,既充分了解國際造船規則及其最新變化,也積極參與國際造船規則制修訂;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開放水平,船舶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外優勢資源,與國外先進企業、機構加強合作,積極學習國際上高水平的技術,加強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在合作學習中不斷進步。
可以期待的是,如果能在創新、結構優化、國際合作等方面有更多、更好的發展與突破,并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大力發掘國內市場潛力,同時政府做好鼓勵引導工作、加強金融領域等方面的支持,那么,中國造船業將能把當前的挑戰轉變為彎道超車的機遇,進而加快腳步邁向造船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