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挖掘機,有國內首條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生產線、首個高效光伏電池數字化車間、首個3D打印領域國家級研發平臺……
湖南, 2015年裝備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591.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分別占全省工業的30.1%、29.7%、31.3%,電工電器、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重型礦山機械等4個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過1000億元。蓬勃發展的湖南裝備制造業正在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有力支撐之一。
發展優勢產業鏈,聚焦核心產業集群
11月1日,株洲造的我國首條自主知識產權中低速磁懸浮快線在長沙安全運營180天,吸引了來自新加坡、奧地利、德國、巴西等近20個國家調研考察。
幾乎同時,國內首款全碳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五座活塞飛機山河SA160在株洲下線,飛赴珠海參展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
株洲動力,一次次讓國人驕傲。
基于此,湖南省提出要將株洲打造成“中國動力谷”。“打造‘中國動力谷’,就是要充分發揮株洲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動力產業的傳統優勢,運用科技成果,將產業迅速做大做強,盡快形成一個涵蓋研發、整機制造與零部件配套產業的完整產業鏈,將株洲打造成中國乃至全球產業特色鮮明、享有國際盛譽的‘動力之城’。”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說。
“中國動力谷”戰略的推進,一方面釋放了創新能量,引導“株洲制造”向“株洲創造”轉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翻番;另一方面,企業也從中嘗到了“甜頭”:株洲電力機車、城軌等產品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力機車產品占據全球市場的20%;山河科技阿若拉輕型運動飛機、飛虎無人直升機、羅特威直升機整機下線并實現銷售。
湖南的另一裝備制造重鎮長沙,則定位為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骨干,打造全球性工程機械研發制造中心和國際性工程機械產業展示交易平臺。目前,三一已在全球范圍內擁有11家工廠,海外銷售占比已經達到35%;中聯重科成功實現多個海外并購。
創新資金扶持,讓資金可用、好用
100億元,這是長沙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的擬定基金總規模。基金期限為7年,首期規模30億元。長沙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將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股權及準股權的方式投向全國范圍內優秀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技術企業,其中60%以上資金將投資于長沙地區的優秀企業。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介紹,為響應“中國制造2025”,長沙發布了長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強力推動長沙制造業率先向高端、智能、綠色轉化,率先建成智能制造強市。此次成立100億元規模的長沙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將在科研、資源等方面支持長沙智能制造的發展,為長沙智能制造企業以及傳統的制造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提供支持服務。
除了創新性地聯合市場化機構采取基金運作模式支持“中國制造2025”,湖南在資金支持上還有許多做法。
在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計劃中,支持了制造強省12個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基地公共服務平臺288個項目,安排資金44979萬元,占總支持項目數、資金額的69.7%和79.9%。
在2016年技術改造節能創新專項資金中,支持制造強省12個重點領域技術改造項目345個,安排資金9655萬元,支持制造強省項目的資金規模達到資金總規模的70%以上。
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認定獎勵制度,努力打破創新產品推廣應用難的瓶頸,5年來共獎勵376個產品,大大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