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行業發展狀況
第一,港口物流整體規模發展很快。
2014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022690萬噸,同比增長4.8%,增速放緩。但發展勢頭依舊強勁。另外,在基礎建設、港口建設、園區建設方面發展態勢良好。
除傳統的裝卸搬運設施,港口區域興建了一批物流中心、分撥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延伸物流服務環節,提高港口區域的綜合經濟效益。
第二,港航合作促進共贏發展。
港口物流業的繁榮需要成熟的物流和航運企業的加入。隨著中國物流市場的全面開放,國際物流企業加快進駐各地港口。馬士基、美國總統輪船、近鐵等國際物流和航運巨頭加大投資力度,興建碼頭、轉運中心或物流中心,作為連接國際物流網絡和開展國內業務的重要樞紐。中遠、中海、海豐、招商局物流等國內領先的物流和航運企業充分發揮本土化優勢,把港口作為發展基地,加快構筑面向全球的物流體系。
第三,港口物流服務能力穩步提高。
國際港口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港口定位在純粹的“運輸中心”;第二代定位為“運輸中心和服務中心”;第三代定位為“國際物流中心”。目前,我國大部分港口還處在第一和第二代,也有部分港口積極推進服務創新,向第三代港口轉型。借助港口健全的水陸空集疏運體系,港口物流從原來“港到港”模式向“門到門”的一體化物流模式轉變,從單一的運輸、倉儲等傳統服務,向涵蓋報關、加工、包裝、庫存管理、配送、信息服務的綜合物流服務延伸,港口物流資源集聚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第四,港口物流與臨港工業聯動發展。
港口作為生產要素的集散點,發展臨港工業能夠就近利用資源,最大限度降低運銷成本。以港口物流為突破口,搭建便捷、通暢、高效的港區綜合物流服務體系,保證了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奠定了臨港工業發展的基礎。目前,國內主要港口紛紛制定政策和規劃,大力推進臨港工業和物流產業協調發展。以港口物流為平臺,促進港區經濟向周邊輻射,拉動區域經濟發展。隨著港口物流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港口作為轉運節點的作用逐漸減弱,作為組織全球制造業生產和國際貿易的戰略節點作用日益增強。
第五,港口物流合作向縱深發展。
我國沿海、沿江岸線資源豐富,港口眾多,港口物流的大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競爭。而各地區位特點和經濟結構的差異較大,各種資源加快向優勢港口的集聚,形成了以優勢港口為主導的區域港口群布局。
從國際上看,跨區域的港口物流戰略合作正在成為發展趨勢。立足頻繁的經貿往來,港口間通過跨區域合作,構建面向客戶的一體化物流服務體系,這為兩岸物流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港口物流園區發展分析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港口物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當前,在以港口為核心的國際貿易以及港口物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港口物流園區發展迅速。
我國港口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是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環節,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客觀需要,對促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港口物流園區的開發建設始于20世紀末2l世紀初,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我國港口物流園區引入并起步發展的短短十幾年時間里,港口物流園區占物流園區的比例約為36%,大連港、深圳港、天津港、上海港等大型港口紛紛建設港口物流園區,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環渤海地區三大港口物流園區群,泰州港、蘇州港、南京港、武漢港、重慶港紛紛建立港口物流園區,形成了沿長江帶狀布局。
港口巨大的貨物吞吐量以及增長趨勢為港口物流及港口物流園區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發展較好的港口物流園區依托我國大港建設。例如,位于長三角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洋山深水港物流園區、上海外高橋物流園區;位于珠三角地區的深圳鹽田港物流園區;以及位于環渤海地區的大連國際物流園區、天津港物流園區、曹妃甸港物流園區。其中,洋山深水港物流園區將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物流園區;天津東疆港物流園區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保稅物流園區。
隨著對物流業和物流園區認識的加深,我國具有條件的臨港型城市紛紛規劃、建設港口物流園區。例如,青島港擬在前灣港區建設以集裝箱、煤炭、礦石、原油等貨種為主的綜合物流園區;連云港將依托港口優勢以及保稅功能建立臨港物流園區。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港口物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與海港型物流園區相比,河港型物流園區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如重慶港、武漢港都在加快推進港口物流園區建設步伐,其中重慶港規劃形成9大內河樞紐型港口為主體的河港型物流園區發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