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加大市場培育力度
“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將有力地推動我國裝備自主化,提升‘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裁、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總裁鄭建華說。
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4日審議并原則通過的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被業界視為重大利好消息。業內人士稱,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對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在關鍵領域實現國產化,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具有重要意義。
鄭建華告訴記者:“目前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難題,最主要的還不是科技攻關,而是市場培育。規劃中最令人鼓舞的,就在于提出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
風險補償機制
有助企業參與市場
近年來,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在電站設備自主創新領域攻堅克難,在核電常規島等發電設備領域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初步具備應用基礎,且產品價格大大低于國外同行。但國內用戶仍然傾向于選擇西門子等跨國公司產品,除了對國產裝備尚不認可等原因外,國家對相關設備缺少稅收優惠、加速折舊等政策扶持也是重要原因。
對此,專家表示,國家規劃鼓勵重點工程使用自主產品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國內企業已具備了生產和制造大型裝備的能力,但還沒有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
“從這點上來說,規劃中提出的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國金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董亞光說,“雖然國產重大技術設備在某些領域和國外同行比還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并不是致命的。實施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起碼為國產設備進入重大工程提供了參與機會,如此一來,國產設備才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斷進步,進入良性循環。”
優化能源結構
拉動整體行業發展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領域中風能、核能行業國內企業的裝備制造能力比較強。在國家大力推進新能源項目、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的背景下,新能源裝備的生產商已經值得看好,金風科技、中核科技、東方電氣等公司將直接受益。
證券研究員楊麗萍表示,從規劃中看,基礎零部件、新能源設備等子行業也有望受益。
楊麗萍解釋,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中首次將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作為重點提出,而以前是以整機研發帶動基礎零部件提高作為規劃重點,這種新提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對此,國內知名的風電設備制造商金風科技的一位高層人士認為,優化能源結構會對基礎零部件的自主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國雖然能生產許多大型設備,卻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關鍵零部件跟不上的問題,比如風電設備中的軸承、齒輪箱,核電設備中的壓力容器等產品的國產化問題還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