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裝備制造業需要有和GE、西門子、三菱等一樣偉大的國際品牌。
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滯后,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依舊沒有形成一批具備優勢競爭力的國際大品牌。
如何在國際市場上打造最具競爭力的中國品牌?品牌能夠給中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帶來哪些現實效益?國際品牌聯盟(IBF)中國區首席品牌官梁中國先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梁中國認為,品牌作為市場全部信息的載體,是價值的高度聚合。價值是品牌的核心,品牌是企業的優質資產。但是品牌不是屬于企業的,而是屬于消費者,企業是在消費者那里建立品牌,讓消費者認同這個品牌,消費這個品牌。 從這個角度看,誰擁有品牌,誰就擁有市場。
市場是由兩個空間組成的:一個是由物質產品為代表的市場空間;另一個是以消費者心智為代表的心理空間。而品牌是商品進入消費者內心最佳的代言。品牌對于企業的意義就是,它是進入消費者心智的捷徑。
中國不缺乏會制造產品的企業家,而缺乏懂得經營品牌的企業家。不缺乏名牌產品,而缺乏品牌產品。名牌支持的因素主要是產品質量,但品牌支撐的因素不光是質量,還包括服務、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等綜合因素。
品牌是企業的現在,更是企業的未來。品牌是一種可永久持續的無形資產。只經營產品的企業,永遠只是一個普通企業,隨時都可能被市場淘汰。只有著眼品牌化經營,才能贏得未來。如西門子、三菱等。
然而,品牌的建立不是一個點和一個面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品牌關系到各個方面,絕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品牌也可以說是一種戰略模式,這種模式是持續的、長久的模式,具有高超的資源整合運用能力。應該堅持品牌的系統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大戰略思維,是建立以價值鏈為中心的盈利模式為主體的具體行動。
在經營品牌方面,首先加強品牌管理的先導意識,積極建立品牌、維護品牌,讓所有營銷手段為品牌所用。而不為短期的促銷、降價、或者說渠道變化所產生的銷售而狂喜。
其次,作為職業經理人(國有企業的領導者也應該屬于經理人行列),要有長遠戰略意識,不能只顧及短期效益,要把品牌戰略落實到每個戰術步驟。
經營品牌要像銀行保護信用一樣,長久地堅持下去,中國的裝備制造業也就能夠在未來數年看到和西門子、三菱等一樣偉大的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