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美國面對航空維修中出現的維修費用巨增,維修費已經占至了航空公司總費用的30%,形成了“買得起、用不起”的現象,使他們對多做維修工作或定期維修體制能預防故障的效果產生了懷疑,如何權衡維修模式及費用與效果成為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可靠性工程、維修性工程、故障物理學和故障診斷技術等新興學科的相繼出現,為研究維修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新概念是“過去人們過分強調控制拆修間隔以達到原有的可靠度”,經過深入研究后確信“可靠性的拆修制并無必然的直接聯系”,人們將各種可靠性大綱中所學到的東西綜合起來用于民航維修,使之維修費用下降了30%,而沒有采用這些維修概念的其他軍事裝備的維修費用卻以相當驚人的幅度增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光電機械一體化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應用將日益廣泛。實踐表明,工程機械越先進,結構就越復雜,其維修活動就越依賴于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的技術。事后維修、預防維修、以可靠性為中心維修的理念,各有長短,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機械地規定某個維修單位或某種機型只能采用某一種維修方式,即不符合實際又難以奏效。當前,發達國家的工程機械維修主要是以狀態監測為基礎,可靠性維修為中心,以多種維修方式相結合,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的視情維修。今后,隨著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的廣泛應用,先進的工程機械裝備機電一體化的在線自動監測和故障診斷等儀器設備,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理念將成為工程機械維修管理的主導理念。
建立智能網絡維修服務系統
建立智能網絡維修服務系統將成為21世紀工程機械維修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在瑞士,工程機械維修服務網已遍布全國,各地區均有配件中心倉庫,業務人員僅用兩三分鐘就可以掌握維修站點和某種配件在全國的分布情況。運用網絡技術,還可以超越國家、地區和時空界限,將工程機械的科研機構、技術咨詢、生產廠、維修廠、配件站和使用單位聯系起來,實現遠程、快速、優質和全方位的服務。生產廠以此作為售后服務的主要手段,通過與工程機械配套的數據采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維修服務系統,直接或間接地從施工現場獲得信息,按最佳效率時采取措施完成售后服務。
發展改善性修理和復合
修復工藝傳統的恢復性修理,只能使有故障的機械通過維修后其使用性能接近原機的性能,沒有包含技術進步的因素。而改善性修理是采用新裝置、新材料和新技術修理舊機,使修復后的舊機大顯神通到或接近新機能。今后,隨著電液技術、CAD技術和材料工程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廣泛應用,具有集成化、智能化的新型工程機械的更新周期將進一步縮短,恢復性修理將更多地被改善性修理所取代。另外,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修復工藝來修復零件或設備的復合修理方法,如:焊接+膠粘、多種表面修復技術等。它們能綜合各法之長、彌補各法之短,具有最佳的經濟效益,將成為修理工藝重點研究和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