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區域發展石油裝備制造產業的想法趨同,許多產品和市場重迭,競爭的正面沖撞在早期很難避免。
“我們現在最應該做些什么?我們必須立足長遠,著眼危機過去之后的石油裝備市場。”在最近的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盤錦市興隆臺區區委書記姜冰再次強調推動石油裝備基地建設的決心。
“金融危機是暫時的,能源危機是永久的。我們將緊抓行業重組和洗牌的機遇,積極推動建湖縣石油裝備基地的建設工作。”在第九屆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上,江蘇建湖縣縣委書記張禮祥向媒體表示,要把建湖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石油裝備產業基地。
類似的規劃和決心亦來源于東營、大慶、渤海灣等其它地區。東營將打造“全國最大的石油裝備基地”;江漢油田正瞄準打造“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的中國石化石油裝備制造基地的奮斗目標,力爭“十二五”期間機械制造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
上海也看好石油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潛力。6月初,上海石油化工裝備產業基地在金山區呂巷鎮正式揭牌。其目標是: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石油石化裝備產業基地,服務環杭州灣化工企業,同時還將促進長三角地區石化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效應加速釋放。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石油裝備制造基地”一詞頻頻見諸報端,而“國際知名”、“最具競爭力”、“最大”等遠景目標被列入各地相關規劃。
專家認為,產業集聚是全球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途徑,石油裝備業適逢世界制造業向中、印等新興市場轉移、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政策上前所未有的強力支持等各種利好時機,但也有很多難題需要克服,任重而道遠。
目標與現實反差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石油石化設備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已上升至1367家,較4月份新增16家,較去年同期增長25.76%。其中石油鉆采設備行業企業新增14家,增速最快。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組數據:中國石油裝備行業產量居世界前五位,但總體規模只相當于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國的三分之一,且至今尚無一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業至今尚不能提供大型石油石化項目成套設備。
遼寧社科院工業所副所長張萬強指出,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油裝備基地,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油裝備企業集團是必要前提之一。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在產業鏈上明確分工、合作和協同,才能促進整個基地的可持續發展。但目前的情況是,裝備制造企業投資的無序性、盲目性、重復性問題仍未得到很好解決;仍然缺乏優勢互補企業間的投資戰略組合;對石油裝備投資的引導力度仍然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