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樹山首先對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了介紹,天津開發區建于1984年,被專家稱為“綠色植物的禁區”。當時不到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產值只有300萬元。到了2008年經過24年的發展,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GDP達到了1066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了3730億元,主要的經濟指標和投資環境綜合指數已經連續11年在國家級開發區當中排名第一位。
開發區高速的經濟發展沒有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而是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統籌發展。目前開發區是全國首批三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之一,其余兩個是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天津開發區的萬元GDP的能耗是187億公斤標準煤,水耗是7.26億立方米,僅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6,應該說已經達到了全球的一個先進的水平。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英文的縮寫就叫TEDA,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濱海新區的重要的功能區,所以天津開發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就叫做泰達模式。泰達走過這25年的路程,可以概括為24個模式,第一個模式就是創新科學發展的模式,樹立一個科學發展的循環經濟理念,天津開發區一直始終堅持泰達模式,這一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努力降低資源消耗、努力增加資源轉化、努力構建循環的鏈條,初步形成了一條資源利用最優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循環經濟的發展之路,首先我們堅持規劃行先行,開發區先后制定了生態工業園和建設循環經濟的規劃。到2010年開發區的萬元GDP的能耗要降低到20%,中水回用率達到40%,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達到90%,危險固體的廢物排放實現零。
何樹山在會上詳細介紹了天津開發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即“泰達模式”。
第一個模式,堅持理念先行,我們對入區項目實行嚴格的環保一票否決制度,從源頭上杜絕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項目進入,同時在企業當中積極推行污染物的零排放,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產業集團化、基地化、鏈條化發展,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環境。再一個堅持科技先行,目前開發區在水循環系統、海水淡化和垃圾焚燒發電等領域,擁有一批推廣應用價值較高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具備發展循環經濟良好的技術基礎。
第二個模式是創新資源共享模式,實施區域基礎設施的生態化。在能源的生產和供應方面實施了非電空調、地緣熱泵、鍋爐脫硫改造等九大基礎設施節能環保工程,大量節能節水燃煤產生的廢物實現了100%的綜合利用,在污水處理和再利用方面,實行大規模的污水再生循環利用示范工程等四個國家級的示范項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區域,水資源處理再生利用的模式,中水回用量占廢水排放量的26%,建成了全國首個以再生水為唯一補充水源的人工濕地。在固體廢物污染的廢物防治方面,垃圾發電和電子廢棄物處理也居全國領先水平。
第三個模式是創新結構模式,培育循環經濟的產業鏈。開發區以生態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為主線,初步形成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汽車制造和食品飲料四個循環經濟產業鏈,另外開發區將新能源、新材料項目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剛才咱們維斯塔斯的總裁、東氣風電、京瓷太陽能的巨頭企業在開發區已經落戶并得到了長期的發展,加快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第四個模式是創新政府引導模式,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開發區成立了促進環境管理、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的領導機構,制定一整套鼓勵節能降耗、生態環保、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撐體系,每年都出臺重大的支持項目目錄,給予政府補貼。去年我們補貼了接近3000萬,今年預計要補貼7000萬。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生態管理標準活動從源頭上加強對建立了固廢資源信息網和環境管理體系,生態工業園等專題網頁,搭建循環經濟信息交換平臺,同時我們也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合作項目,相繼參加了中國歐盟環境合作計劃工業發展項目,開展了同日本國際環境技術轉移中心的合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何樹山最后表示,天津開發區發展循環經濟應該說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仍然是艱巨的任務,所以我們將堅持泰達模式,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探索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結構優化、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